最佳游览时间:
7:30--19:30

七星景区管理处
咨询热线:0773-5814343
公司地址:桂林七星路1号


新浪微博

腾讯微博

新浪博客

扫一扫 七星景区官方微信
 

【桂林板路】桂林米粉 (更新至五)

桂林米粉(一)——“八刀分米粉,千里重金锺”

    桂林米粉的板路,三天六夜讲不完。

    传说明朝的大学士解缙来广西做官,久闻桂林米粉名扬天下,上任第一天就情不自禁去品尝米粉,吃后赞口不绝。可是吃完才发觉忘了带钱出门,好生尴尬。

    粉店老板听说解缙是个大才子,就有意考考他说:“客官没带钱不打紧,我这里有对子半联,你对得上,今天的米粉钱就免了。”正巧解缙是个盈联大师,绕有兴趣地问是什么对联?老板就出联道:八刀分米粉。解缙心想,我千里迢迢来桂做官,吃了美味米粉尤如看到一位绝色美人,一见钟情,那就对他个“千里重金锺”吧。盈联一出,轰动桂林。

    从此,“八刀分米粉,千里重金锺”就成了桂林米粉店的专用对联和广告词。

 

桂林米粉(二)——由米粉引出的姻缘

    桂林米粉板路多 三天六夜讲不完。

    广西是一个产米粉,吃米粉的大省,但桂东、桂西、桂南、桂中都是以干米粉为主,惟有桂北地区是以生榨米粉为主的。干米粉有韧劲,一根干米粉可以吊起三斤半物体。生榨米粉细滑爽口,鲜嫩甘美,入味醇厚,口感极佳。正因为如此,桂林米粉才名扬天下。尽管是生榨,一根米粉从二楼悬吊下地也不会断,筋力特强。马肉米粉一碗里就一根米粉,可见米质量之高之绝。所以有笑话说:乡里人吃米粉,找不到头。生榨米粉做出来,存放在藤篮里,下面垫着干荷叶,米粉一砣一砣之间,用干枫叶隔开,米粉一种特有的清香,沁人心脾。

    千百年来,吃米粉成了桂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,一天不吃米粉,好像浑身都不舒服。从前甚至连相亲,也到米粉店去见面。媒人将男女双方作了介绍,俩人同意谈,男方就出米粉钱请客。如果谈不拢,米粉钱就AA制,谁也不欠谁的。于是就有了“喝井水不分你我,吃米粉各自开钱”的俗话。说到这里,我们不妨讲个故事:

    从前有个媒婆,帮一个驼子哥和一个暴牙妹做媒,媒婆事先做了交待,叫暴牙妹去见面时嘴上咬着一支桂花,装出一副羞答答的样子。又让驼子哥提前坐在米粉店里等候,并在肩上搭着褡裢,装扮成跑单帮的游商。

    双方见了面,媒婆问暴牙妹同意不,暴牙妹见驼子哥人还长得可以,就点了点头。驼子哥高兴了,大叫“来三碗卤菜米粉,每碗多加三毫子锅烧!”但暴牙妹根据媒婆的设计,装作不好意思就跑了。

    等到拜堂那天,双方才看出了对方的缺陷,于是就对骂起来。驼子哥骂道:“初见嘴里咬花,原来是个暴牙,吃饭像鸡叮米,讲话不见下巴。”暴牙妹也不示弱骂道:“坐在店里像蛙,进了洞房像虾,站像犀牛望月,睡像滚地南瓜。”俩人越骂越凶,吵到县老爷那闹离婚。县老爷弄清了情况,判决说:“媒婆嘴像乌鸦,打她屁股开花,本官请尔吃粉,吃罢再骂再杀。”于是驼子哥和暴牙妹很不情愿地跟县老爷到米粉店吃马肉米粉去了。

    米粉好吃啊,吃了一碗想两碗,顿时筷子像雨点,牙齿像铡剪,喉咙像水简,吃自己的吃得打战,吃别人的吃得冒汗,桂林阔子你的是我的,我的你动莫。俩人越吃越高兴,一连吃了六六三十六碗,破了世界记录,然后就手拉手回家拜堂去了。

 

【桂林板路】桂林米粉(三)——平民的挚爱

桂林米粉板路多 三天六夜讲不完。

   抗战时期,一个姓蒋的上海画家,携妻拖儿逃难来到桂林。桂林山多洞多,山洞离住处又近,好躲日本飞机轰炸呀。抗战胜利后,画家以写生为由,让妻儿先回老家去。妻子在家里左等右盼,总也不见夫君归来,于是一连写了九封书信,催促丈夫速速返乡。可是画家回电说,他走不了啦,被一个小妖精缠住啦!妻子看了电文,吓得赶紧来到桂林,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。原来画家吃桂林米粉吃上了瘾,舍不得离开桂林了,他在画上还题打油诗说:清香四溢作一团,白白嫩嫩几圆欢,一餐不吃流口水,桂林米粉没得谈!他还劝妻子干脆在桂林定居算了,成为市井的一段佳话。
 

【桂林板路】桂林米粉(四)——巨头的美谈


桂林米粉板路多 三天六夜讲不完。

    昨天我们提到了,桂林米粉是平民百姓的挚爱,但是大人物又何尝不是这样。广西桂系三大巨头之一的李宗仁,1948年竞选总统,专门派飞机从桂林做好米粉宴送到南京,宴请议员,实为拉票之举,桂林米粉为他的竞选成功还立了一功呢。

    另一个巨头白崇禧,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后,乡愁难解,惟有在家中请广西藉同乡,一起吃桂林米粉来排遣心中的郁闷。于是,桂林米粉又成了一剂医治心病的良方。李宗仁、白崇禧都是临桂县人氏,他俩主政广西的时候,临桂县长换了几个都不尽人意,李宗仁就吩咐黄旭初物色个人选,黄旭初在临桂县左选右选,最后选中了卖米粉的唐坤,米粉老板当了县长,人称“米粉县长”。

    三巨头之一的黄旭初,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,尽管当了省政府主席,在家餐餐要帮父亲打饭,他父亲最喜欢用烧乳猪配凉拌米粉,猪蹄炖汤配冒热米粉。黄旭初一听说父亲要吃米粉了,每次都要亲自上菜市购买配菜,久而久之,人们就把乳猪凉拌粉称之为“太爷粉”,因为他父亲当过县太爷。猪蹄冒热粉称之为“孝子粉”,又是一段美谈。

    还有一个李济深,他原是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,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,他就最喜欢吃卤菜粉,尤其对那入口即化的锅烧赞口不绝。
    抗战暴发后,北方的文化名家纷纷来到桂林,后来成就为文化巨匠的茅盾先生也在其中,那时他正在紧张创作长篇小说《霜叶红于二月花》,因为贫穷,两袖清风,家里时常揭不开锅,这事让板刀米粉阳伯伯知道了,就主动赊粉给先生吃,使他顺利完成了创作,悠悠漓水传佳话,感人至深。
    时至今日,当代大碗儿你像张艺谋、李琦,他们来桂林导戏、演出,无不被桂林米粉所迷恋,地方设宴招待李琦,却找不着人,原来他独自上街吃米粉去了,对桂林的品牌米粉店,竟能如数家珍,可见桂林米粉的魅力是多么巨大。那些桂林藉的大牌们就更不用说了,文青啊、罗宁那啊、欧阳夏丹啊,每次回到桂林,第一件事就是找米粉吃,缕缕乡思,尽在根根米粉之中!

    在游山玩水之时,您不妨也来上一碗桂林米粉,让您“盘空乡意长”!

 

温馨提示:在桂林七星景区的月牙楼,您不光可以欣赏到七星山、华夏之光等美景,还能品尝到卤菜、酸汤、三鲜、干炒等各种口味的桂林米粉,美味又实惠。
 

【桂林板路】桂林米粉(五)——米粉的问世

 

米粉,是桂林著名的美食,时至今日,她的盛名,已经有了“桂林米粉甲天下”之誉。桂林人吃米粉吃了两千多年,但在地方志上,却找不到有关的记载,这事让人感到很奇怪。其实原因并不复杂,因为古时候,米粉不叫米粉。就跟面条宋以前不叫面条,而是叫“不托、”“索饼”等等。而且宋以前面食皆称“饼”,比如饺子叫 “汤饼,”馄饨叫“煮饼”,馒头叫“蒸饼”等等。

小编把从古到今米粉的各种叫法及原因整理了一下,希望能让您看得更明了些。

 

时间

名称

原因

三千年前

“乱积”

我国的西北先民用黄土高原的小米,制作出了米粉,估计口感不是很好,名称也体现出它原始的雏形。

不详

“粲”

长江流域的先民用大米来制作米粉,从质量到口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所以现代汉语把“粲”解释为优质大米。

秦汉时期

“糒”

现代汉语把“糒”解释为干饭,其实就是干米粉。江南一带盛行。

唐宋

“米缆”

米粉榨出来像一根根绳子,这个名字很形象。

元朝

“米糷”

不知是否是因为元朝入主中原,或者是跟语言发音有关系呢,这还有待研究。

明清

“米线”

米粉在工艺上的进一步提高。

抗战以前

“米面”

因为桂林的先民,多是由西北、中原移民组成的,米面的这一称谓,也在情理之中。

抗战暴发之后

米粉

桂林由一个只有六、七万人口的小城镇,一下子涌来了几十万全国各地的难民,在地方文化的交流、交融中产生的,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
米粉的名称,从乱积到米线,它记载在《周礼•天官》、《释名》、《齐名要术》、《事物纪原》、《唐书•艺文志》、《宋氏养生部》等等古典文献中,弄清楚了这些,就不会再为桂林地方志里找不到米粉的记载而感到困惑了。
    秦始皇统一百越,把饸饹面制作技术从长江流域推广到了珠江流域,兴安得修灵渠的便利,兴安人很可能就是最早掌握“米面”制作技术的岭南先民。北方的拉丝面和南方的米粉,刀削面和切粉,红烧牛肉面和牛腩粉,打卤面和卤味粉,炒面跟炒粉,其实就是孪生姐妹,只是前者用麦面为原料,后者用大米做原料罢了。
    关于米粉的问世,还有一种说法,相传秦始皇在兴安挖灵渠,后勤部队驻扎在全州地区,有一年冬天,一位将士病了,伙夫给他一碗大米粥喝,将士是西北人,吃惯了面食,喝不惯大米粥,就生气地把米粥倒在桌面上,很快米粥就冷却、疑固成片状了。伙夫来收碗,见状觉得可惜,就用菜刀把米粥片割成条状,配上辣椒油吃了,感觉味道不错,这就是最初的所谓切粉。并得到启发,就将大米磨成浆,像压榨面条一样榨出米面来,于是米粉就问世啦。
    汉元鼎六年,桂林建城以后,米粉便成为桂林先民的主食之一,两千多年来,长盛不衰。广西是个产米粉,吃米粉的大省,但桂中、桂南、桂东、桂西都是吃干米粉,唯有桂北地区吃生榨米粉,尤以桂林为最,这也印证了米粉制作技术最早是由桂北人掌握的,桂林米粉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    西汉置始安县,管辖范围在兴安、灵川一带。《灵川县志》民国十八年版点校本《物产总论》杂产项中列出:面条一、二、三、四区能制,米粉各区皆有,红薯粉以制粉条产一区等记载,这是最早记录明清以来米粉流行情况的历史档案,由此可见,桂林米粉由来已久,名不虚传。

收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