座落于桂林七星景区内普陀山西麓的栖霞禅寺,缘起隋代高僧昙迁云游桂林后所题的 “栖霞洞”,寺庙始建于唐朝。武宗会昌年间诏令毁佛,栖霞禅寺未能幸免,元朝17年,道士唐大淳重建为全真观,明朝历万年间改为寿佛庵。
浑融和尚,俗家姓张,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。他自幼饱读诗书,练就一身武艺, 29岁时于衡州湖东寺出家为僧,法号本符。清兵进入湖南,烧杀掳掠,他带领一帮和尚,埋伏路旁,多次截杀清兵游骑。此后,他随军转战湖南、广西,屡败清兵。清顺治四年清兵攻陷桂林,本符眼见明朝大势已去,无所作为,仍旧回到寺里为僧,重证佛缘,住在七星岩下寿佛庵。因本符名字已为清兵所知,因此改称浑融和尚。浑融和尚耗时33年在寿佛庵的基址上恢复了栖霞寺,并使之成为西南佛教一大名刹。清康熙四十三年,浑融和尚圆寂于栖霞寺,享年九十岁,葬于栖霞寺前的灵剑江畔树荫下。浑融和尚修建的栖霞寺,凝结着浓烈的民族气节,其“听月亭”、“伴日亭”,是各取“明”字之半,寓意期盼明朝的复兴。可惜,战争期间再次严重受损。在众多名士的倡议下,栖霞寺根据历史记载规模在原址再次进行修复扩建,栖霞寺根据历史记载规模在原址再次进行修复扩建,设天王殿、大雄殿、观音殿、藏经阁,中轴北翼借用江南造园手法,设曲廊、白莲池、素食斋、方丈院、听月亭。寺内精美的唐式佛像、名贵的东阳木雕、国内最高的立式汉白玉观音,再现“栖霞真境”胜景。
2002年9月28日重光之时,获中国佛协领导和诸山长老高度赞誉,称之为“中国最完整、最精致的唐代风格寺庙”,从此名播四方。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3315平方米,总投资3000多万元,采用了大气典雅的仿唐风格。天王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,钟鼓楼为攒(zǎn)尖式建筑,大雄宝殿为单檐四阿顶庑(wǔ)殿式仿唐建筑,面阔五开间,进深四开间,建筑面积330平方米。
栖霞禅寺的建筑风格大多沿用旧制,采用造型典雅、斗拱宏大、出檐深远的盛唐风格。唐风古韵,庄重典雅,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,是目前国内最完整、最精致、最大的唐式建筑风格寺庙。
佛寺大门称为“山门”,“天下名山僧占多”,寺院多居山林之处,故有此称。步入寺庙山门,便是天王殿。殿中央供奉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,两侧则是佛国名声最响的护法神将—四大天王。弥勒背后是个大佛龛,龛中站着一位手执金刚杵(chǔ 音楚)的韦驮将军像。
唐末五代的后梁时期,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,叫“契此”,号“长汀(tīng)子”。他长得矮胖,肚子奇大。常用锡杖挑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出现,面带笑容,四处游化行乞。他言语无常,四处坐卧。因其总负一布袋,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,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“布袋和尚”。他能预报天气,为人说祸福,都很灵验。契此的疯颠行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,因此名噪一时。后梁贞明二年(916年),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磐石上
他圆寂后,人们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。以后,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的大肚弥勒佛,供奉在天王殿正中,受人膜拜。传说,谁要摸一下他的大肚皮,就能消灾除病,保佑平安。
四大天王(“护世四天王”或“四大金刚)
古神话传说,印度一座神山叫须弥山,山腰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,山上有四座山峰,分别由“四天王”把守。“四天”指的是东、西、南、北四方,每一方均有一神掌管,所以被尊称为“王”。“四天王”俗称为“四天神”、“四大金刚”或“四大天王”。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,四大天王又称“护世四天王”。在天王殿里,四大天王形象各异,手执器物,各显神通。他们的名称和形象分别为:
南方增长天王 “增长”意思是能令众生增长智慧和善根。
东方持国天王 “持国”意思是慈悲为怀,护持国土。
北方多闻天王 “多闻”意思是福德闻名于四方。据说他是古印度的一位天神,叫“施财天”,意思是“财富的赠予者”,是个大财神爷。后来出现的中国式的托塔李天王,就是由他演变而来。
西方广目天王 “广目”意思是能用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,护持众生。
四大天王所持器物合在一起,寓意为“风调雨顺”,暗示着“五谷丰登”、“天下太平”。
韦驮
韦驮,又叫韦琨、韦驮天、韦驮菩萨,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将之一。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,合起来共有32将,韦驮居其首。佛曾下法旨让韦驮保护出家人,保护佛法。
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:弥勒与韦驮原来分别是两座庙的当家和尚。弥勒笑口常开,热情好客,他的庙里熙来攘往,香火很盛。可是他管理不善,小偷小摸也混迹其中,偷走了庙里的东西。韦驮恰好相反,一天到晚在庙里板着脸,十分威严,小偷倒是不敢来了,可是许多香客也被吓跑了,他的庙里泠泠清清。后来释迦佛巡视天下庙宇,看到这般情况,就将他们俩“优化组合”,让他们二人共管一座寺庙。弥勒在前面笑迎客人,韦驮则在后面监视离寺的坏人,取长补短,通力合作,把寺庙管理得井井有条。
大雄宝殿
天王殿再往前,就是正殿,俗称“大殿”,正名“大雄宝殿”。这是供奉佛教缔造者——释迦佛的大殿。除了单尊的佛像外,还有一种由佛 (Buddha)、菩萨 (Bodhisattva)、弟子组合在一起的群像。这样的一组群像,通称“一铺”。主尊两侧,常有胁侍,即左右侍奉伺候的近侍。环绕主尊像的群像配置,大致可分三类。其中一种群像由一尊佛像、二尊菩萨像和二尊弟子像一起构成一组,即“一佛二菩萨二弟子”。在栖霞寺的大雄宝殿中,就是“一佛二菩萨二弟子”,即中间释迦牟尼佛、左边文殊菩萨、右边普贤菩萨以及佛的大弟子左边迦叶、右边阿难组成。
十六罗汉像
大雄宝殿的两侧是十六罗汉像。佛教认为,一个人在修行时所取得的有高低之分的成就,叫做一个“果位”。“阿罗汉果”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,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、菩萨,是第三等。获得这一果位,就可熄灭一切烦恼,圆满一切功德,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所谓“生死轮回”之苦。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,佛在去世(圆寂)之前,曾嘱咐他们要在佛灭后守护佛法,常住世间,直到未来佛出世之后才能离开世间。因此他们没有追随佛入涅槃,而是在世间接受世人供养,为众生守护佛法。
三品九生
大雄宝殿的影壁背面,是一幅巨大的黄杨木雕,高45米,宽5米。它是根据《观无量寿佛经》的内容创作设计的,叫《观无量寿佛经变相》,亦称《西方净土变》。这幅壁壁画上面正中是主尊阿弥陀佛,两侧分别是左胁侍观音菩萨和右胁侍大势至菩萨。
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认为,发誓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,因他们各自对佛教信仰的程度及修善恶断的程度而分成三品九级,由于品、级的不同,各自在往生净土时所受到的待遇也不同,乘不同的莲花台座往生“西方净土”。
观音殿
栖霞寺观音殿内的汉白玉观音,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尊室内白玉观音,选用上等四川雅安优质汉白玉雕琢而成,总高6.8米。一左一右是另外两个大型塑像:善财童子和龙女。
观音菩萨
又译作“观世音”、“观自在”、“观世自在”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,略去“世”字,简称“观音”。就是说,神通广大的观世音,在众生受苦受难时称诵其名号,就会“观”到这个声音,立刻前往解救。
据佛经说,最早的观世音并不是人,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,又叫“双马童神”。后被佛教接纳,成了一位慈善菩萨,叫“马头观世音”,形象依旧是一匹小马驹。后佛教徒把观世音人格化,将其改为男人身,于是观世音菩萨由一匹小马驹而成为一位威猛伟丈夫。据说,菩萨本无性别之分,男女均可。如果佛、菩萨、罗汉全是男性,势必会失去大批的信仰佛教的妇女群众。后来为了女信徒的需要,观音不再亦男亦女,而固定为一女性菩萨,这一改变深受世俗欢迎。在南北朝以前,观音皆作男身,嘴上还长有两撇漂亮的小胡子。大约隋唐时期,观世音已出现了女性形象。
善财童子
善财童子,简称善财,是佛教菩萨名,,是观音菩萨的左胁持。所谓“胁持”,是指立于观音两胁,侍奉观音并协助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的助手。据佛经说,福城长者有500个儿子,善财是其中的一个小儿子。善财出生时,各种珍宝从屋内地下忽然涌出,福城长者请了个先生给新生儿相面,这个相士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善财。“善”即“多”的意思。善财出生时虽有无数财宝白白送来,但他却看破了红尘,天生不爱财,视金钱如粪土,认定万物皆空,发誓要修行成佛。
民间对善财的来历不很了然,便望文生义,以为他是善于理财、能招财的神,于是将他视为“招财童子”而顶礼膜拜。更有甚者,因其身如“童子”,不少妇女便虔诚祈祷,求其投胎而得贵子。
在《西游记》中,善财童子被说成本是火云洞圣婴大王的红孩儿,即铁扇公主与牛魔王的儿子。红孩儿好几次设计捉住了唐僧,但唐僧肉最终没能吃成,最后反被观音菩萨收伏,做了胁侍善财童子,为此使得他的母亲铁扇公主后来在火焰山,与孙猴子打了一场。
龙女
龙女是观音菩萨的右胁持。龙女的得道与善财童子历尽千辛万苦,遍参53位善知识(名师)的曲折经历完全不同,龙女用的是快速成佛法,而成佛之要道亦令人惊讶,龙女的成佛竟是广修供养、供佛及僧而得,龙女竟是靠贿赂佛祖释迦牟尼而得以成佛!
佛书上讲,龙女是二十诸天之一娑竭龙王的女儿,聪明伶俐,八岁时,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的说法,幡然觉悟,逐去灵鹫山礼拜佛祖,以龙身成就佛道
佛教主张的“众生平等”,其实是很不彻底的。在成佛这一终极目标上,男人与女人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因此,女人只有先修成男身,才具备成佛的起码条件。龙女为辅助观音菩萨普渡众生,又现女身,作了观音菩萨的右胁持。不过,龙女的名气和影响远不如善财童子大,她倒是沾了观音菩萨的光,同样享受着人间的香火。